跳过导航链接首页 > 技术支持

竹子栽植技术
  竹子非草非木,生长有其特殊性。散生竹是依靠“竹鞭”上的笋芽发育长成竹笋,再长成新竹;丛生竹无竹鞭,它是依靠竹秆地下部分“秆基”上的大型芽直接萌发成竹笋,再出土成竹。散生竹在1个月内(丛生竹为4个月)即可完成高度和直径生长,并且以后不再增加。散生竹的竹鞭多数分布在离地表10~30厘米的土层中。竹子年年均会发笋长竹。因此,竹子栽植技术也有别于其他花木,根据公司多年实践经验,依据江西吉安地区气候条件,现总结成文。   一、栽植时间   1.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发笋,到5月上旬已出笋结束,到6月上旬已抽枝长叶,新竹长成。7~9月大量长鞭,进入12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中旬,伴随气温回升,叶芽开始萌发,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竹子生长节律以及当地气候条件,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时节应该是在春季竹笋出土前的2月中旬~3月中旬以及秋冬季10月上旬~12月下旬。春季2月~3月雨水多,气温低,栽植成活率高;秋冬季10月~12月,尽管雨量少,但此时气温已降低,竹子生理活动趋弱,栽竹成活率也较高。   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采用移竹造林,且根盘多带土,方能保证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区由于冬季较长,气温较低,宜在秋季9月~11月及春季土壤解冻后3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不宜栽竹。如果采用容器竹苗或假植竹苗,则一年可四季种竹,成活率高。   2.丛生竹:一般3月~4月竹秆发芽,7月~8月发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生竹栽植季节最好在春季竹秆芽尚未萌发前的2月中旬~3旬上旬,以及秋冬季10月上旬~12月下旬。   二、栽植地整理   中小径竹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cm,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80~100cm。土壤要求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值4.5~7.0 为宜,地下水位50cm以下(中小径竹)或1m以下(毛竹)。   整地是竹子栽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好坏直接影响到种竹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对栽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粘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填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   整好地后,即可挖栽植穴。栽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上,竹子常采用密植法,一般小径竹每平方米4株,株行距50×50cm;中径竹每平方米1株,株行距1×1m。栽植穴的规格通常为长宽各30cm、深25cm。   三、母竹的要求   母竹质量对造竹质量影响很大。优质母竹栽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或难以成林。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长势及土球大小等方面。①母竹年龄:最好是当年至2年生。因为当年至2年生母竹所连的竹鞭,一般处于壮龄阶段,鞭芽饱满,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长出新竹、新鞭,成林较快。②母竹粗度:中径竹(黄秆乌哺鸡竹、早园竹等)以地径2~3cm为宜,小径竹(紫竹、斑竹等)以地径1~2cm为宜。③生长状况:母竹要求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无病虫害及开花迹象为宜。④土球大小:根据竹秆粗度,以15~25cm为宜。土球过小,母竹易过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过大,则竹子太重,运输成本高。   中小型观赏竹,通常生长较密,因此,可将1~2秆竹子同时挖起作为一“丛”母竹。母竹挖起后,一般应砍去竹梢,保留3~5盘分枝;或者保留竹梢,修剪侧枝,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栽植成活率。   母竹远距离运输时,竹子装上车后,必须用篷布将竹子全面覆盖好,防止竹叶被风吹干。   四、母竹的栽植   母竹运到栽植地后,应立即栽植。竹子宜浅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盘表面比栽植穴面低3~5cm即可。首先,将表土回填栽植穴内,一般厚5cm,然后将母竹放入穴内,根盘面与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密接,然后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捡去石块、树根等杂物,分层踏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接。填土踏实过程中注意勿伤鞭芽。然后浇足“定根水”,进一步使根土密接。待水全部渗入土中后再覆一层松土,在竹秆基部堆成馒头形。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风大的地方,需用竹竿将每根母竹呈“井”字形水平连接固定,以防风吹竹秆摇晃倒伏。   五、养护管理   竹子喜湿润怕积水。竹子栽植后,首次水必须浇透,以后每天早晚向竹叶喷水一次,保证竹枝叶不被晒干,同时可保持土壤湿润,增加竹林内空气湿度,有效降低竹林温度。竹子栽后,会有一部分叶子正常脱落,半个月后,竹枝叶芽会萌动,以后会重新长出新叶。   观赏竹子病虫害极少,一般不用防治病虫。但如果生长密,管理不善,部分竹种会有以下虫害发生:一是竹蚜虫,寄生于竹叶背面,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影响观赏效果,主要危害哺鸡竹、斑竹、金明竹等;二是竹介壳虫,寄生于竹枝分叉处,致使竹子生长衰弱,并引发煤污病,主要危害紫竹等。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清除老、弱竹子,保持竹林通风透光,并及时砍伐病株;化学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
丛生竹类生物学特性
  合轴丛生型竹类地下无横向生长的竹鞭,竹秆在地面呈丛生状。优良的丛生观赏竹类有孝顺竹、小琴丝竹、凤尾竹、观音竹、小佛肚竹、大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竹等。   (一) 地下茎生长   丛生竹没有长距离横走地下的竹鞭,地下茎实际上由竹秆的秆基和秆柄构成。秆柄细小节多,无根无芽,通常较短,是新竹和母竹的联接部分。秆基节间短缩,肥大,状似烟斗,每节生根,节上着生1芽眼,又称芽目或笋目,交互排列成2列。芽目数量因竹种而异,大秆径竹如麻竹、粉单竹等,有6-10个芽目,小秆径竹如孝顺竹、凤尾竹等,只有2-6个芽目。同一竹种芽眼的大小和萌发能力与芽眼着生部位、竹秆年龄等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位的芽眼较上部位充实饱满,生活力强,萌发率高,萌发也较早,笋体肥大;着生在秆基上部尤其是露出地面的芽眼瘦小,生活力弱,萌发率不高,笋体细小。1-2龄竹秆基部芽眼生活力最旺,次年夏季通常有1-3个芽眼萌发长笋,其余芽眼很少萌发乃至萎缩死亡,谓之“虚目”;5-6龄以上竹秆基部的所留芽眼则完全丧失萌发能力。   (二) 竹秆生长   1.竹笋的地下生长:竹秆基部芽眼于夏季开始萌发,先于土中延伸一小段距离后,然后梢部弯曲向上,笋体膨大生长,直至破土而出,历时1-2个月之久。   2.竹笋出土生长:丛生竹萌发抽笋的时间很长,先后经历3-4个月。一般在小满前后(5.20)开始萌动,大暑前后(7.20)大量出笋,白露(9.10)以后又逐渐稀少,到了霜降(10.20)基本结束。从竹笋开始出土到出土结束,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出笋的初期、盛期、未期。初期和盛期出土的竹笋肥大粗壮,生长旺盛,退笋率低,长成的新竹一般与母竹同等高大。未期出土的“罢林笋”一般都位于秆基上部,萌发较迟,营养不良,笋体弱小,大部分萎缩败退。   3.竹笋—幼竹的秆形生长:丛生竹竹笋出土后,竹笋—幼竹的生长和散生竹有共同的规律,也可以划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未期。初期高生长极为缓慢,每天生长量只有几毫米,最大不超过2厘米。上升期竹笋的高生长逐渐加快。盛期竹笋高生长最快,几乎成直线上升,一般一昼夜的生长量在10厘米以上。未期高生长速度变缓,最后逐渐停止。完成高生长所需的时间因竹种而异,撑篙竹约为90-115天,青皮竹约需85-100天,粉单竹约需85天左右。   4.竹笋—幼竹的枝叶生长:一般丛生竹的竹秆除基部几节外,都有侧芽。由于竹笋—幼竹生长的顶端优势影响,侧芽处于休眠状态,故在高生长停止前很少抽枝长叶。当年新生的幼竹基本上是光秃的(除了早期出土长成的新竹具有少量枝叶外),直至来年春季4月中旬(清明至谷雨间),从幼竹梢端开始,由上而下,先抽枝,后放叶,到5月中旬(立夏至小满)才基本结束,成为能够独立生活的竹株。从大型芽萌发到完成新竹枝叶发放的全部过程,约需10-12个月。   5.成竹生长:丛生竹的成竹生长过程与散生竹基本相同,也可划分为幼龄竹、壮龄竹和老龄竹三个阶段。在一般丛生竹中,1年生的新竹处于幼龄阶段,竹秆的高度、粗度和体积不再有明显的变化,但其内部组织幼嫩,水分多而干物质少,枝叶根系也没有充分发展起来。随竹龄的增加,生理代谢活动逐渐增强,有机营养物质逐渐积累,2年生竹子的发笋力最旺,3年生次之,4年生基本上不发笋。竹材性质良好。竹子处于壮龄阶段。5年竹以后,竹子的生理活动逐渐衰退,材质逐渐下降,竹子进入老龄阶段。丛生竹竹丛发笋成竹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壮竹的比例,比例愈大,发笋力愈强,成竹质量愈高。   秆基的大型芽萌发后,总是与母竹成一定的角度(通常为40°-70°)从两侧向前生长,再弯曲出土,长成新竹。所以,幼龄竹都在竹丛周围的边缘,而老龄竹在竹丛的中心,壮龄竹在中间,成为离心辐射状分布。
混生竹类生物学特性
  复轴混生型竹类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缩的合轴型地下茎,竹秆在地面分布较紧密,呈散生状(环境条件较好时)或丛生状(环境条件不良时)。优良的混生观赏竹类有茶秆竹、长叶苦竹、矢竹、四季竹、斑苦竹等。   (一) 地下茎生长   复轴型地下茎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缩的合轴型地下茎,也即在同一鞭—竹系统中并存有单轴型和合轴型地下茎。复轴型地下茎由秆基芽眼长出能在地下横走长距离的竹鞭,竹鞭上的成熟侧芽萌发成竹或新的竹鞭,新竹秆秆基上的芽眼萌发成合轴型的地下茎。   混生竹秆基节间较长,竹根较少,弯曲度小,两侧有芽眼2-6个。在土壤肥沃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的竹林主要靠竹鞭上的芽苞进行繁殖更新,萌发长成新的竹秆,所长出的竹秆稀疏散生,表现出与散生竹竹林相同的特性。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或林分受到严重损害时,秆基的芽眼则很少萌发长鞭,而是萌发抽笋长出新竹秆,呈现丛生竹基本特征。   (二) 竹秆生长   一般混生竹的出笋期略迟于散生竹而早于丛生竹。茶秆竹在江苏常州地区5月下旬出笋,持续时期较短,20天左右基本结束。南方比北方地区出笋早,高海拔地区出笋期较晚。   竹笋出土后,经历1-2个月左右完成竹秆高生长。混生竹种的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过程,与散生竹、丛生竹一样,也有“慢—快—慢”的规律。 在混生竹种的竹笋—幼竹的高生长完成过程中,随着竹秆上的笋箨脱落,抽枝展叶,完成秆形生长。
散生竹类生物学特性
  在观赏竹类中,单轴散生型竹类品种占有较大比重,如著名的紫竹、斑竹、金镶玉竹、罗汉竹(人面竹)、黄纹竹、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毛竹等都属于此类型。单轴散生型竹子具有真正的地下茎(竹鞭),竹秆在地面呈散生状。   (一) 地下茎(竹鞭)生长   竹类植物地下茎是竹株间相互连接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器官,又是竹林延伸扩展维系竹林稳定的器官;单轴型地下茎具节,节上生芽,芽是新竹秆和新地下茎形成的器官。   1.竹鞭的延伸生长 竹鞭地下纵横穿透蔓延是通过鞭梢的生长来实现的。在抽鞭初期,先形成数个节间短缩细小、无根无芽的鞭节段,称为鞭柄,之后鞭的节间长度由短逐渐加长,粗度由小变大,节上根芽点逐渐出现。随着鞭梢不断产生新的鞭节,其下部各节不断老化,逐节停止伸长活动   2.竹鞭的年生长 鞭梢的年生长活动一般为5-6个月,并和发笋长竹交替进行,呈现“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对于每年换一次叶的单轴散生型竹种(在散生竹种中只有毛竹是2年换一次叶)来说,待5-6月新竹抽枝展叶后竹鞭生长开始,8-9月生长最快,当10月竹鞭进入孕笋期后,生长减慢且逐渐停止。竹鞭在相邻年份的年生长量一般情况下相差不大。对2年换一次叶的毛竹、花秆毛竹而言,在鞭—竹系统大量出笋长竹的年份(即非换叶年、大年),待新竹抽枝展叶后竹鞭生长开始,8-9月最旺,11月底停止。翌年(即换叶年、小年)竹林不发笋长竹或很少发笋长竹,竹鞭生长开始较早,3月土温回升之后即行生长,6-8月生长量最大,9月当竹鞭进入孕笋期后,生长减慢且较早停止。大小年毛竹林竹鞭年生长量一年多一年少,大年出笋多,竹鞭生长量小,小年则反之;而花年毛竹林每年出笋数量相当,竹鞭年生长量相邻年间也相若。   3.竹鞭的分布 竹鞭生长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土壤空间中的横向蔓延,其横向活动范围集中在水、肥、气、热较适宜的土壤上层。竹鞭在土壤中的横向延伸,既非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也非固定于单一方向,而是随地形和土壤状况的变化,波浪式地延伸。中、小型散生竹的竹鞭多数分布在离地表10-30厘米的土层中,40厘米以下分布很少;毛竹竹鞭在10-30厘米的土层中分布居多,占70%左右,50厘米以下土层中竹鞭分布很少。   4.竹鞭根系的生长 当鞭梢向前推进,后面节间分生组织活动停止时,节间根原始体向外辐射状伸长,形成根芽,继而伸长为鞭根,之后在鞭根上分生出支根,形成鞭根系。三、四级支根为生理活跃根系,可以更新;鞭根折断或腐烂后则不复更新。   5.竹鞭的更新生长 竹鞭更新生长有其独特的方式,即靠竹鞭分枝(叉鞭)来实现。鞭梢生长具有很强的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的萌发。但当鞭梢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而夭折后,该鞭梢母鞭上的壮芽萌发抽出新鞭或冬季鞭梢萎缩而断掉后,翌年春季该断点附近的壮芽或该鞭梢母鞭上的壮芽萌发成新鞭,这种新鞭谓之叉鞭。   6.竹鞭的抽鞭发笋能力 竹鞭的抽鞭发笋能力与竹鞭的年龄及其生长状况关系极为密切,其中受竹鞭年龄的影响最大。对于每年换一次叶的散生竹种,1周龄竹鞭萌发新鞭能力最强,2周龄竹鞭发笋长竹能力最强,4周龄的竹鞭基本上失去了抽鞭发笋的能力。在无性繁殖起源的毛竹林中,1年生的幼龄鞭,组织幼嫩,侧芽生长发育尚欠成熟,一般不抽鞭发笋。3-6年的壮龄鞭,组织充实,侧芽成熟,壮芽数量多,因而抽鞭发笋多质量好。竹林80%以上的竹笋和新鞭是由壮龄鞭抽出的。>      (二)竹秆生长   竹秆生长指从笋芽分化开始到新竹长成,进入竹秆材质生长,直至竹秆老化衰亡的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竹笋的地下生长、秆形生长(竹笋—幼竹的生长)和竹秆材质生长(成竹生长)。   1.竹笋的地下生长 笋芽分化、竹笋形成、竹笋膨大生长是在土壤中进行的,故曰竹笋的地下生长。竹笋出土前的地下生长,主要是笋体基部横向膨大生长。这是竹笋生长的重要阶段,它的生长状态决定性地影响着新竹的粗度。因为竹笋出土生长后,笋体基部即未来的秆基的粗度已趋定型。    散生竹种竹笋地下生长起止的时间及其长短因竹种不同而异。每年换一次叶的散生竹种如刚竹属的早园竹、金镶玉竹、紫竹、罗汉竹等,其竹笋是在春季至初夏季节(3-5月)出土生长的,其竹笋地下生长则通常是在早春季节进行,竹笋的地下生长不存在越冬期,只有早竹、早园竹在冬季已形成竹笋的雏形,而且从笋芽分化到竹笋破土生长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为3-4个月,而不像毛竹需要7-8个月。   毛竹竹笋的地下生长不同于其他散生竹种,可分为分化期、越冬期和萌动生长期。夏末秋初,竹鞭上的部分侧芽开始萌发分化为笋芽,到初冬,笋体肥大,由于冬季低温,竹笋进入越冬期,处于休眠状态,称之为冬笋。翌年春季,旬平均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冬笋打破休眠,开始萌动,继续生长出土,称为春笋。   2.秆形生长(竹笋—幼竹的生长) 从竹笋出土生长到新竹抽枝展叶,是竹子秆形生长阶段。竹笋在出土前,全竹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出土后主要是居间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使节间不断伸长,从而长成幼竹。   竹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所需的时间因竹种而异。中小型散生竹一般需25-30天;毛竹早期出土的竹笋完成高生长大约为60天左右,未期出土的毛竹笋只需40-50天。   按照竹笋—幼竹高生长的速度,可划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未期4阶段,并表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①初期:生长非常缓慢,每日仅长1-2cm,笋尖露出地面,笋体仍然处于土中,继续横向膨大生长。②上升期:竹笋地下部分各节膨大生长和纵向生长已停止。竹笋节间生长活动移至地上部分,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每日可长10-20cm。秆基各节大量生根,并开始萌发支根。③盛期:是竹笋高生长最旺盛的阶段。竹笋高生长迅速而稳定,呈直线上升。在生长高峰,毛竹笋一昼夜最大可伸长100cm左右。嗣后高生长速度变慢,基部笋箨开始脱落,开始抽枝,逐渐向幼竹过渡。竹根继续伸长并大量萌发支根。④未期:高生长速度显著下降,最终停止。同时,竹根系形成,枝条伸展迅速,待全竹枝条长齐,竹叶随之展放,形成新竹。   3.竹秆材质生长(成竹生长) 幼竹形成后,秆形生长结束,竹秆的高度、粗度和体积不再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竹子无次生形成层组织,在以后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高度和粗度不再增长。幼竹形成后即进入材质生长时期,竹子重量生长仍在进行。幼竹组织幼嫩,含水量高,干物质少,仅相当于成熟竹秆的40%左右。   竹秆材质生长可分为增进期、稳定期和下降期3个阶段。①增进期:幼竹着生在壮龄鞭上,富有生活力。竹子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能力强。与此同时,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也相应地不断增强。②稳定期:竹株进入营养物质含量和生理活动旺盛的稳定状态,竹秆的材质生长进入成熟时期,容重和力学强度都稳定在最高水平。随即出现下降趋势,所连竹鞭逐渐老化,开始或已经失去抽鞭发笋能力。③下降期:老龄竹生活力逐渐衰退,根系吸收面积和生活力下降,竹秆的重量、力学强度和营养物质含量也相应降低。   上述三个时期,竹种不同,其龄级范围也不同。增进期毛竹秆龄为2-5龄,其他竹种为1-2龄。稳定期毛竹为6-8龄,其他竹种为3-4龄。下降期毛竹为9龄以上,其他竹种为5龄以上。   4.枝叶生长 竹笋—幼竹高生长进入未期后,叶芽开始分化,此后随着竹枝的抽发生长,竹叶也随之吐发展放。开始是细长的针叶状,后逐渐长大成各种披针状。竹子为常绿植物,一般而言竹子每年换一次叶,老叶脱落,新叶抽发,而毛竹,新竹第2年换叶后就开始进入每2年换一次叶的阶段。换叶的时间因竹种而异,一般在春季3-5月。
观赏竹盆栽管理技术
日期=2004.08.24 报刊=中国花卉报 作者=陈小军 吴义成   竹子,挺拔秀丽,枝叶多姿,四季常绿,是我国传统的庭院观赏植物。它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宋代诗人苏东坡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今,竹子也被人们视为装点家居、环境之佳品,北方人民尤其喜爱竹子,但因露天栽植冬季气温过低而无法生存,所以将盆栽竹摆放室内观赏是较好的方式。 观赏竹盆栽简介  一、观赏盆栽竹种的选择   观赏盆栽竹以秆形奇特、枝叶秀丽、秆叶具色彩的中小型及地被竹类为佳,包括观秆形、秆色、叶色、株形几大类,现将部分优良观赏盆栽竹种归类如下:   1.观秆形类 ①罗汉竹(人面竹)Ph.aurea竹秆基部或中部以下数节畸形缩短,节间肿胀或缢缩,形若人面;②小佛肚竹B.ventricosa竹秆矮小丛生,节间短缩膨大,形似“佛肚”;③大佛肚竹B.vulgaris cv.Wamin竹秆较大,径达8厘米,秆及枝节间短缩肿胀呈佛肚状; ④方竹Ch.quadrangularis基部秆呈方形,秆下方而上圆;⑤筇竹Q.tumidinoda秆环强烈隆起如二盘扣合状,形如算盘珠。   2.观秆色类 ①紫竹(墨竹)Ph.nigra新秆绿色,当年秋冬渐变为紫黑色;②斑竹(湘妃竹)Ph.bambusoides f.lacrima-deae竹秆绿色,具紫黑色斑块与斑点;③金明竹Ph.bambusoides var.castillonis 竹秆及枝条呈黄色,纵槽呈鲜绿色,竹叶浓绿,分枝开展;④ 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 f.aureocalis秆径3至5厘米,竹秆呈独特的金黄色,中部以下不规则间有粗细不等深绿色条纹;⑤黄纹竹Ph.vivax f.huanwenzhu竹秆绿色,分枝一侧纵槽为金黄色。此外,还有金镶玉竹Ph.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竹秆金黄色,沟槽绿色)、黄秆京竹Ph.aureosulcata f.aureocaulis(竹秆全部为金黄色)、黄槽石绿竹P h.arcana f.luteosulcata(竹秆绿色,纵槽为黄色)、黄金间碧竹B.vulgaris cv.Vittata(大型丛生竹,秆及枝条金黄色,间有绿色纵条纹)等。   3.观叶色类 ①白纹阴阳竹Hi.tranguillans f.shiroshima竹秆明显,高1.5米,叶片宽大,间有较宽的黄条纹,原产日本;②菲白竹Sasa fortunei地被竹,秆高25厘米,叶片绿色具明显的白色或淡黄色宽条纹;③黄条金刚竹Pl.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地被竹,秆高30厘米,叶片较宽大,绿色,不规则间有黄条纹;④箬竹In.herklosii秆高1.5米,竹叶宽大,四季常绿。   4.观株型类 ①凤尾竹B.glaucescens var.riviererum丛生竹,叶片小,于小枝上排成二列,形似羽状复叶,常修剪成球形;②小琴丝竹(花孝顺竹)B.glaucescens f.alphonse-karr丛生竹,新秆浅红色,老秆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绿色纵条纹;③橄榄竹Acidosasa gi gantean竹秆挺拔,分枝开展,竹叶浓密,竹冠层状,叶片柔软、微皱。   二、盆栽设施与材料的准备   1.大棚 刚栽的盆竹应放在遮阴条件下养护,北方冬季须在室内越冬。所以,盆栽竹子之前应建好设施,覆盖遮阴网,保证炎热夏天能遮阴、寒冷冬季能保温,条件好还可配套加温设备。   2.水源 盆栽竹管理中水分管理工作量最大,且直接影响成活。因此,栽植场所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能满足生产需要。   3.盆土 竹子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以pH4.5至7.0 为宜,忌粘重、碱性土壤。北方土壤碱性强,可加入0.2%的硫酸亚铁。盆土最好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可用农田土拌红黄壤、腐殖土与细沙。菲白竹如用普通盆土栽植成活率低,可用蛭石或泥炭拌珍珠岩作为基质,成活率较高。   4.肥料 竹子肥料以有机肥为主,经腐熟后的畜粪、垃圾肥及河泥等均可。有机肥主要作为基肥,拌入盆土中混合使用,用量一般为盆土量的10%至15%。   5.盆体 盆栽竹的盆体可用塑料花盆、塑料桶、营养钵、育苗袋、瓦盆及陶盆等,其中用营养钵、育苗袋最经济,效果也不错。根据竹子的大小选择盆,地被竹如菲白竹,可用10×10、13×12厘米的营养钵;小型竹如罗汉竹可用30×30厘米的营养钵;中型竹如黄秆乌哺鸡竹可用30×45、35×50厘米育苗袋。 三、装盆过程   1.装盆时间 散生竹装盆时间以春季竹笋出土前的2、3月份和秋季9、10月份为佳,其中地被竹以2月最佳。丛生竹因为夏秋出笋,以春季3至5月为好。   2.装盆要求 从竹子苗圃地中,将分枝低矮、竹叶茂盛、株形美观的观赏竹,2至3株一丛挖取。挖时要多带宿土,保证鞭芽及鞭根完整。挖起后立即运到阴凉处,对叶面喷水。挖运竹子不要摇晃竹秆,以免损伤“螺丝钉”,影响成活。如竹子太高,应剪除梢头,竹叶太多,可摘除部分叶片。室内摆放时,竹高控制在2米左右。   3.装盆要点 装盆时先将盆放平,盆底垫一层透气材料如碎石片、煤渣。之后填入一层盆土,把竹子装入盆内。最后再填土,边填土边用木棒在盆四周将土捶实。装好盆后,立即浇透水,直至有水从盆底流出。 盆栽竹养护管理   为保证盆栽竹成活、健壮生长及翠绿雅致,必须加强养护管理,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水分管理 竹子喜湿怕积水。装盆后第一次水要浇透,以后保持盆土湿润,不可浇水过多,否则易烂鞭烂根。从装盆至成活阶段还要经常向叶片喷水。如果盆土缺水,竹叶会卷曲,此时,应及时浇水,则竹叶又会展开。夏天平均1至2天浇水一次,冬天少浇水,但要保证盆土湿润,以防“干冻”。   2.肥料管理 盆栽竹肥料主要以装盆时拌入盆土中的有机肥为主,竹子成活后适当追肥,“薄肥勤施”,在春夏水施0.5%尿素或1.0%的复合肥。   3.病虫防治 盆栽竹虫害主要有蚜虫、介壳虫等,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病害主要有煤污病、丛枝病等,要加强管理,及时修剪病株。   4.其他管理 高温季节,应把盆栽竹移至阴凉处,避免烈日暴晒。大棚要覆盖遮阴网,并向叶片喷水,保持叶色翠绿。冬季须将盆栽竹移至背风向阳处或室内,大棚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
世界竹类资源及分布
一、世界竹类资源 据统计,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70多属,约1200多种,总面积约2200万hm2。竹子集中分布于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受季风气候影响和水热条件较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生长在温带乃至亚寒带地区。东南亚季风带区域(中国东南、西南部、中南半岛及印度次大陆)是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该区域集中了世界竹子种类的80%,竹林总面积的90%。竹林经营和竹类资源开发利用得好的国家首推中国、印度和日本。世界上除欧洲没有自然分布的竹种外,其余各大洲均有自然分布,但欧洲的英、法、德、荷等国均有引种栽培,且生长良好。 二、世界竹林分布 从世界范围来看,根据竹类的地理分布,将其分为三大区域,即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 (一) 亚太竹区 本区是世界最大的竹区,南至南纬42°S的新加坡,北至北纬51°N的库页岛中部,东至太平洋诸岛,西至印度洋西南部,分布竹类约50属900种,无论竹种还是竹林面积都占了全世界的80%左右。本区东南地区是世界竹类起源中心,同时也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主要产竹国家有中国、印度、日本、缅甸、泰国、孟加拉、柬埔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 (二) 美洲竹区 南至南纬47°S的阿根廷南部,北至北纬40°N的美国东部,共约18属270种。在拉丁美洲,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尼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西的亚马逊流域是本区竹子分布中心。 (三) 非洲竹区 本区竹类分布范围较小,南至南纬22°S莫桑比克南部,北至北纬16°N苏丹东部,共约13属40多种。其中非洲大陆竹类区系贫乏,乡土竹种不多,但形成大面积竹林,或与其他树种伴生形成混交林的中下层,而在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却有11属40种,远比非洲大陆丰富。在这范围内,由非洲西海岸的塞内加尔南部,几内亚、利比利亚,象牙海岸南部、加纳南部、尼日尼亚、喀麦隆、卢旺达、布隆迪、加蓬、刚果、扎伊尔、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直到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形成从西北到东南横跨非洲热带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斜长地带,这是非洲竹子分布的中心。
中国竹类资源及分布
一、中国竹类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都雄居世界首位,竹子种类已知有39属500余种,竹林总面积约420万hm2 。竹林资源集中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以及西部地区的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自治区的山区,其中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4省最多,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60.7%。 二、中国竹林分布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土壤、地形的变化和竹种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中国竹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薛纪如先生等将我国竹林划分为五大竹区。 (一) 北方散生竹区 包括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陕西南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及山东南部、河北西南部等地区。位于北纬30°-40°N之间,年平均温度12℃-17℃,1月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600-1200mm,该区约分布竹类10属29种10个变种和变型。该区竹类以刚竹属等散生竹为主。依据竹类水平分布,该区又可分为3个自然的亚地区:①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淮河、汉水上游竹区;②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黄河中下游竹区;③暖温带半干旱气候陕甘宁竹区。 (二) 江南混合竹区 本区包括四川东南部、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南部及福建西北部,约相当于北纬25°-30°N之间,年平均温度15℃-20℃,1月平均温度4℃-8℃,年降水量1200-2000mm。该区具有散生竹和丛生竹混合分布的特点,是中国竹林面积最大的地区,竹子资源最丰富,其中毛竹林的面积280万hm 。该区是我国人工竹林面积最大、竹材产量最高的地区,而尤以毛竹为甚,是我国毛竹分布的中心地区,竹业生产较为发达。 (三) 西南高山竹区 主要包括地处横断山区的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该区位于北纬10°-20°N之间,年平均温度 8℃-12℃,1月平均温度-6℃-0℃,年降水量800-1000mm。该区主要以熊猫的主食箭竹属和玉山竹属等合轴散生型高山竹类为主,一般分布在海拔1500-3600m或更高地带。 (四) 南方丛生竹区 根据竹种组成和生存条件的不同分为两个亚区。位于北纬 10°-20°N之间,年平均温度20℃-22℃,1月平均温度8℃以上,年降水量1200-2000mm。   I 华南亚区 包括台湾、福建沿海、广东南岭以南及广西东南部,处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地带,主要竹种有刺竹属(Bambusa),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为该属的分布中心,还有思劳竹属(Schizostachyum);东部的福建还有复轴混生型唐竹属(Sinobambusa)竹种出现。   II 西南亚区 包括广西西部、贵州南部及云南省,竹种主要有牡竹属(Dendrocalamus)、巨竹属、空竹属、泰竹属等丛生竹类,尤以牡竹属种类最多,是该属的分布中心。 (五) 琼滇攀援竹区 包括海南岛中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边缘,西藏东南察隅、墨脱。此区竹类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种攀援性丛生竹类,主要有藤竹属、梨藤竹属、思劳竹属及刺竹属的一些种类。 千百年来,国内各地之间进行了人工引种栽培,大规模的“南竹北移”引种工作,在黄河流域新发展竹林4万hm2 。此外,近几十年来,中国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日本等引种了一些竹种,从而更丰富了中国的竹种资源。
竹蚜虫
竹纵斑蚜 拉丁名:Takecallis arundinariae (Essig) 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斑蚜科Callaphididae凸唇斑蚜属Takecallis 分布:北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寄主及危害:危害斑竹、金明竹、乌哺鸡竹、红竹、早竹等竹种。被害嫩竹叶出现萎缩、枯白,蚜虫分泌物粘落处滋生煤污病,特别是污染竹叶,影响光合作用和观赏性。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15-2.24mm,长卵圆形,淡黄色。头光滑,具较长的头状背刚毛8根,唇基有囊状隆起,喙短;复眼大,红色,具复眼疣,单眼3枚;触角灰白色,6节,约为体长的1.1倍,触角疣不明显,中部疣发达;足细长,灰白色。 有翅孤雌蚜:体长2.32-2.56mm,长卵圆形,淡黄至黄色。头光滑,具背刚毛8根,中额隆起,额瘤外倾;喙短粗、光滑;复眼大,有复眼疣,单眼3枚;触角细长,6节,约为体长的1.6倍,灰白色。第1-7腹部背面各有纵斑1对,每对呈倒八字形排列,黑褐色。前翅长3.42-3.74mm,中脉2分叉。足细长,灰白色。 防治方法: 1.控制竹林密度,保持通风。 2.保护七星瓢虫、食蚜蝇等天敌。 3.在发生期,喷雾80%敌敌畏乳油、3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防治。 4.喷雾尿洗合剂:0.5千克尿素、1.25千克洗衣粉,对水50升喷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总数:19 页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