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链接首页 > 技术支持 > 栽培技术 > 病虫害防治

竹蚜虫
竹纵斑蚜 拉丁名:Takecallis arundinariae (Essig) 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斑蚜科Callaphididae凸唇斑蚜属Takecallis 分布:北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寄主及危害:危害斑竹、金明竹、乌哺鸡竹、红竹、早竹等竹种。被害嫩竹叶出现萎缩、枯白,蚜虫分泌物粘落处滋生煤污病,特别是污染竹叶,影响光合作用和观赏性。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15-2.24mm,长卵圆形,淡黄色。头光滑,具较长的头状背刚毛8根,唇基有囊状隆起,喙短;复眼大,红色,具复眼疣,单眼3枚;触角灰白色,6节,约为体长的1.1倍,触角疣不明显,中部疣发达;足细长,灰白色。 有翅孤雌蚜:体长2.32-2.56mm,长卵圆形,淡黄至黄色。头光滑,具背刚毛8根,中额隆起,额瘤外倾;喙短粗、光滑;复眼大,有复眼疣,单眼3枚;触角细长,6节,约为体长的1.6倍,灰白色。第1-7腹部背面各有纵斑1对,每对呈倒八字形排列,黑褐色。前翅长3.42-3.74mm,中脉2分叉。足细长,灰白色。 防治方法: 1.控制竹林密度,保持通风。 2.保护七星瓢虫、食蚜蝇等天敌。 3.在发生期,喷雾80%敌敌畏乳油、3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防治。 4.喷雾尿洗合剂:0.5千克尿素、1.25千克洗衣粉,对水50升喷杀。
竹螟(竹卷叶虫)
竹织叶野螟 拉丁名: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 或 Pyrausta coclesalis Walker 俗名:竹螟、竹苞虫、竹卷叶虫。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野螟亚科Pyraustinae织叶野螟属Algedonia。 分布:中国河南、山东以南各产竹省(区);日本、柬埔寨、老挝、印度、缅甸及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寄主及危害:刚竹属、箣竹属、绿竹属、苦竹属约百余种竹子。幼虫取食竹叶,幼虫4龄前常数条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取食当年新竹幼嫩竹叶上表皮,造成竹子幼叶下表皮满布枯白斑,竹叶不能生长;5龄后幼虫已分散为1条幼虫缀数张新竹或老竹竹叶成苞,可以吃食全叶,幼虫一生有7龄、8龄两类龄期,7龄期幼虫一生可食叶66.90-124.91cm2,8龄期食叶104.09-147.49cm2,末龄幼虫食叶占一生食叶量70%,此虫危害严重时竹上虫苞累累,遇天旱时虫苞久久不能打开而产生离层,造成大量落叶,竹子枯死。此虫在南方丛生竹上常年发生,但危害不重。 防治方法: 1、竹螟5月上旬成虫羽化后,具有群集飞往板粟、麻栎林中吸取花蜜补充营养的习性,因此,减少竹林周围蜜源植物的数量,可控制其大发生。 2、幼虫老熟后,于夜间吐丝下垂落地,在疏松土壤处入土3-4厘米结茧,因此,冬季松土,可消灭越冬幼虫。 3、在6月上旬发现幼虫苞叶时,可喷洒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之。 4、在6月上旬幼虫开始卷叶危害时,用木锥在近竹秆基部上方钻一个孔,然后用针筒将30%乙酰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原液注入竹腔内,每株注射2~3毫升。一般7天左右可见竹苞内幼虫发黑死亡。
笋秀夜蛾(笋蛀虫、竹笋夜蛾)
笋秀夜蛾 拉丁名:Apamea apameoides (Draudt) 或 Oligia apameoidis Draudt 俗名:笋秀禾夜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秀夜蛾属Apamea 分布:中国陕西、河南以南各省(区)。 寄主及危害:危害红竹、乌哺鸡竹等刚竹属各竹种的竹笋,以及禾本科、莎草科杂草10余种。当竹笋出土后,幼虫蛀入竹笋危害,被害竹笋大多不能成竹,能成竹者也断头折梢,竹秆布满虫孔,材质硬脆,利用价值极低。 防治方法: 防治竹笋夜蛾,关键是清除虫源,阻止幼虫上笋,因为幼虫侵入笋内后防治困难。竹笋夜蛾为害的轻重,主要与林地的中间寄主—禾本科、莎草科的杂草多少有关。 ①挖掘退笋:在出笋季节加强林内清查,及时挖除被害笋,杀死笋内幼虫,降低下年虫口密度。 ②清除杂草:竹笋夜蛾2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蛀入杂草取食,竹笋出土后钻出杂草,蛀入笋中危害,化蛹并羽化成虫,6月下旬产卵越冬。因此,在秋季9月施用除草剂或竹林垦覆,清除林地杂草,既可消灭草上的越冬卵,又断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其出笋前饥饿而亡。化学除草可采用10%草甘磷水剂30倍液喷雾。 ③药剂防治:竹笋出土后10cm左右,幼虫从杂草茎中爬出落地,在地面爬行寻找竹笋,这时是喷药防治最佳时期。可用40%乐果、80%敌敌畏、50%甲胺磷1000倍液喷雾。 ④灯光诱蛾:6月成虫羽化时,夜间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⑤保护天敌:幼虫能被绒茧蜂Apanteles sp.寄生,但由于幼虫多隐蔽为害,其寄生率较低。幼虫在转移时,蜈蚣能爬到竹笋顶端笋箨小叶中捕食之。
竹煤污病
  也称竹煤病或竹烟煤病。在我国各竹区的多种竹子上均有分布。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小枝条,影响竹子的正常生长,严重时可造成叶片脱落,小枝枯死,导致竹林衰败。   竹煤污病是由煤炱目(Capnodiales)和小煤炱目(Meliolales)的多种真菌危害引起的。这两个目的真菌都属于子囊菌亚门,但由于它们之间的寄生性不同,因此所造成的症状也不一样。   煤炱目的真菌系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菌,以蚧壳虫、蚜虫、粉虱等昆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能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在叶片表面形成一片墨褐色、表面粗糙的、厚薄不均匀的菌苔,严重时整个叶片和小枝被菌苔覆盖,以致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菌苔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收缩干裂,可自行从叶面剥离。小枝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   小煤炱目的真菌是植物叶片上的专性寄生菌,菌丝表生、黑色,以吸器伸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内吸取养分,故在叶片表面通常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相互连接成一片,覆盖在叶子表面。   竹子煤污病的发生常与竹林管理不善,竹林密度过大,竹子生长细弱,以及蚜虫、介壳虫的危害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及时砍伐弱小竹子,使竹林通风透光,可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   2.竹煤污病一般为竹蚜虫的分泌物所引起,因此,应及时防治竹蚜虫。   3.发病时,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1次,连续喷3次。
竹丛枝病
  竹丛枝病又名扫帚病、雀巢病,可分为叶发型丛枝病、枝发型丛枝病两类。   叶发型丛枝病是新发现的病害,已知发生于中国江苏、浙江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桂竹,病竹嫩叶、新梢枯死,重病竹林出现一片枯黄,促使侧芽不正常萌发,而形成小枝丛生。有些被害严重的竹林,受害程度超过枝发型丛枝病。   枝发型丛枝病发生于中国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日本,危害刚竹属的各竹种以及短穗竹属、箣竹属、麻竹属中部分竹种,尤以淡竹、刚竹、乌哺鸡竹、毛竹受害最重。病竹侧枝丛生,成团下垂,生长衰弱,出笋减少,被害严重者,整株枯死。   竹丛枝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松土施肥,促进竹林生长旺盛;   ②按期砍伐老竹,对病枝及早清理、烧毁,防止蔓延,老病竹应连同竹鞭挖除;   ③每年3-4月,用粉锈宁粉剂500倍液,每亩用200毫升,进行喷雾,每周1次,连喷3次。
竹枝红肿病
  又称竹赤团子病或竹肉病。   危害刚竹属和箣竹属的多种竹子。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等省均有分布。竹枝受害后,于春天叶鞘膨大,破裂,露出白色小块,逐渐变大成球状、椭圆形或块茎状,颜色变为粉红色,质地先为肉质,后成木栓质。该病是由竹黄(Shiraria bumbusicla P.Henn)寄生引起的。该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肉座菌目。在竹枝上产生的粉红色菌块为其子实体,有药用价值,具有安神补脑、镇痛止咳等功能。(菌块浸入白酒中,酒变成红色。)   防治方法:   1、此病发生在生长过密的小竹子上,应适当疏伐,减少密度;   2、加强抚育、增强抗病力;   3、发病时及时剪除并烧毁病枝。
竹介壳虫(竹蚧虫)
  主要种类有粉蚧科的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竹皱绒粉蚧Eriococcus rugosus Wang和竹白尾粉蚧Antonina crawii Cockerell,盾蚧科的竹拟白须盾蚧Kuwanaspis pseudoleucaspis Kuwana和霍须盾蚧K.howardi Cooley,分布于我国各竹产区,主要危害刚竹属竹种。前3者危害枝、叶,后2者为秆部重要害虫。   均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竹株组织汁液,致枝、叶枯死,竹株生长势衰退,并诱发竹煤污病,重时可致竹株死亡。   竹蚧类喜老竹和阴湿条件,多发生于疏于管理、密度过大、年龄结构偏老和位于低洼、阴坡的竹林内。天敌有瓢虫、草岭和跳小蜂等。   竹介壳虫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控制立竹密度,及时伐除3度(毛竹)或3年(中小径竹)以上老竹,可有效地抑制竹蚧虫的种群增长。   2、把有介壳虫的枝条或竹株尽量剪除,剪下的枝叶应集中烧毁。   3、初孵若虫期介壳虫身体上的胶、蜡、粉等保护物很少,最易着药,是防治蚧虫的关键时期。在5~6月幼虫初孵期,在受害竹林中喷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500倍药液,每隔5~6天1次,连续2~3次,以灭杀若虫。   4、竹腔注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如 50%甲胺磷乳油原液,每竹注射2ml左右。防治时间以越冬虫态冬后恢复取食至下代若虫孵出前为宜。   5、用3%呋喃丹颗粒剂在植物根部环状开沟后施入,覆土并灌足水,或根部浇灌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总数:7 页数:1/1